塔亭卷——攸县曹洞墓塔
2013-11-13 09:12:21          来源:攸县风物 | 编辑:颜洪 | 作者:谭特立          浏览量:10425

  明末清初以来,隅于江南部分地区的曹洞宗,独在攸县得到发展。现存曹洞宗禅师墓塔群有两处,即宝宁寺后山墓塔群、云峰寺磨镜台墓塔群。

  塔,又称塔婆、浮图,为梵语窣堵波的译音。塔为标志死者生存之德而建,埋以身骨、舍利或牙、发,以金、石、土、木筑造。塔有墓标,只限于佛乃至有德之比丘,碑有附于塔者,为塔志铭。

  宝宁寺周边现存墓塔(含修复)16座,是南方寺院保存最多且世系最为完整的一处,因有“北有少林,南有宝宁”之称。宝宁寺墓塔群,有代表性的计有五六座。

  曹洞宗师祖旷长髭墓塔。旷长髭圆寂约在公元808年前,为中唐时攸县人。塔在圣寿山麓宝宁寺大殿之左,寺院后古樟下。几经重修,现在看到的是清光绪二年(1876)由住持真常主持修复的模式。塔高2.1米,连宝鼎,7层次,为菩萨位。宝鼎下面由四块翘角石拼成,象一顶八角大沿帽戴在如笋的塔身上。主体竖石雕刻“回肠”、“如意”、“莲花”、“鱼龙”等图案,正面墓标刻有“保宁开山祖师上长下髭旷老和尚之塔”字样。2003年扩建塔基时,发现有手掌大的佛手砖作周饰。今以衡山麻石装饰周围,上3个阶梯即到塔基。3个阶梯代表三千大千世界。以原塔为中心的塔基地,竖名“真禅窟”。正面牌坊仍立墓标。左边碑石额刻“风云”二字,正面刻长髭禅师简介碑文;右边碑石额刻“回互”二字,正面刻“长髭旷禅师像赞”碑文。墓塔和碑刻概括了宝宁寺开山缘起,誉为寺中一绝。

  曹洞宗三十世万峰智韬禅师塔屋。塔在宝宁寺后山之左,占地面积40平方米。中心为万峰禅师墓塔,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塔高1.8米,露盘5层,加宝鼎为7层,为菩萨位。基础鼓形六角,中为六方竖体,正面墓标刻“传洞山正宗第三十世中兴宝宁第四代法祖万峰韬和尚寿藏”两行25字。六方竖体上六角飞檐宝盖,宝鼎为圆柱体,朴素大方,庄严端正。为避风雨,建15平方米青砖白墙里瓦小屋一间,盖住墓塔,形似庙堂,额曰“万峰塔”。塔右竖《溯源流芳》塔志铭,高1.61米,宽0.8米,阴刻楷书。全碑702字,详细地记录了万峰智韬禅师出家前、出家后以及坐化的全过程,至今犹存。

  曹洞宗三十二世嵩隐、三十三世西朗“一归”塔屋。塔在寺前右水口山之右,六角宝盖尖圆宝鼎,塔体为六角形,规模格式与万峰塔同。原有塔屋,今毁。墓标石刻“洞山正宗三十二世保宁上嵩下隐老和尚塔”字样。塔前竖《双鹤云归》塔志铭,为南湖居士谭金声撰文,介绍嵩隐老和尚和法嗣西朗新和尚合塔命名“一归”的经过及其数代传承弟子名单。

  曹洞正宗三十四世宗能祥慧禅师塔。塔在寺后山之左。塔高2米,露盘连宝鼎5层,为罗汉位。主体为六方柱石,六翘角宝盖,两鼓体宝鼎,墓标石刻“传曹洞正宗第三十四宗能祥慧禅师之塔”,与墓标相对后石刻“皇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仲夏月吉旦”。六柱石左面刻嗣法门人澄珠、澄照、澄机等16人名,右面刻“徒本泽、本济、本洽,徒孙觉遇、觉逵、觉达、觉道,曾孙昌桂、昌棣、昌柏、昌棠、昌林,玄孙隆珠、隆盛、隆茂”,为曹洞宗师承关系提供了有力佐证。

  曹洞宗三十九世启辉禅师塔。塔在石室禅师塔左下方,露盘5层,墓标为六方梯形石柱。前三面系清光绪年间攸县训导张邰泽撰写的墓志铭,叙述由长沙开福寺住持致中禅师为师兄启辉禅师建塔经过。

  普同塔。塔在宝宁寺后山文殊岩下,清康熙辛亥(1671)建,艮山坤向,仿衡山南台寺塔式。为避风雨,建亭于上覆盖,并在院中住僧,以供香火。亭颜曰:“普同”。整个塔分地下室、地面塔两部分。地下室深2.5米,宽3.2米,长3米,为普通僧人骨灰藏所。地下室顶板为泥土层,厚约0.4米;地面塔身立于泥土顶板正中央,底层直径2.5米,塔高6层,约3.5米,红石砌成,重约15~20吨。地下室泥土顶板,为何能承载地面塔,历300余年至今而不塌,令人不可思议。在普同塔亭之右,竖立一块《普同塔碑》,为万峰禅师撰文,记述兴建普同塔的因缘,以及弟子杨冲寰同妻尹氏子祥玺独资建塔的经过。

  清初,曹洞宗百愚净斯禅师将本宗亡僧遗骨藏入江苏宜兴善传寺临济宗乐庵禅师墓塔,引起临济宗人不满,玉琳禅师(受顺治帝封为国师的临济宗传人)在宜兴官僚的支持下,赶走了曹洞宗传人。万峰是百愚净斯的师侄,从两家争斗中得出教训,倡导“是法平等”、“圣凡生死平等”。住持宝宁寺后,以重金购地一块修建普同塔,安放众僧遗骨。此后在柏市的云峰寺、漕泊仙人桥发现建有同类型的普同塔,可见万峰禅师的同体大悲思想在攸县的影响。

  柏市镇云峰寺前的磨镜台,保存有曹洞宗三十四世琥禅师、三十五世云克禅师、三十六世心定禅师、梅芳禅师4座墓塔和普同塔一座,无地下室,露天而已。

作者:谭特立

责编:颜洪

来源:攸县风物

攸县新闻
成长ABC
攸视频
直播视频
我要报料

  下载APP